這個服務隊的全名是「暑期清邁兒少關懷服務隊」 ,今年去服務的時間是7/12~7/23,共12天。是我們學校勞作教育處服務學習組的組長向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申請的三年計畫 ,目的是要幫助位於清邁的學生中心,這些學生中心裡的小孩都是弱勢兒少,他們都是因為家裡貧困或家庭功能不彰,被迫離開原生家庭與在地社區,從小就不再有完整的家人及社區的支持網絡。(我在之後的篇幅會提到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弱勢,這邊先不敘述)
前面提到,這是個三年計畫,今年已經是第二年了;服務隊的成員總人數不多,兩年都是10人(第一年是學生7人老師3人、第二年是學生8人老師2人),團隊的成員每年不會完全相同,參加過的當然可以再參加,但因為有年級的限制,加上有的科系會要求學生在暑假實習,所以成員都還是會不太一樣;而我有幸參與了兩年,也是因為這樣,我更想把這些事情分享給大家知道。
服務隊去服務的學生中心主要有兩個(第一年有三個,但因為其中一個土地被收回,今年要去服務的時候他們還沒找到新的地點,所以就沒過去了),第一個是靠近泰緬邊界的「蒙納教會」,第二個則是比較靠近清邁市的「新天學生中心」;我們在蒙納教會待了6天,新天則只有2天。兩個地點的天數差很多,主要是因為要讓我們看兩個不同的學生中心照顧小孩的方式,而相較起來,蒙納教會需要更多的幫助,所以在蒙納的天數才會那麼多。
語言問題我想是多數人好奇的,不會泰文完全沒關係(當然如果會泰文在甄選上肯定是大加分),被選上以後也不會要你去上什麼泰文速成班,因為我們有翻譯,甚至在蒙納教會那邊的小孩多數都會說中文(中文、泰文他們都OK),所以語言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只是因為新天那天的學生只會泰文,相處的時間又短,所以在互動以及感觸上不如蒙納教會多。
簡單來說,可以把服務隊想成是去帶營隊、帶活動的,我們需要自己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今年需要設計兩種,一種是團康活動的,一種是課程的;團康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破冰、大家一起玩的活動,至於課程則是幾個團員針對自己的專長設計教案,譬如說我的專長是手工藝,因此我就設計了讓小朋友做手工藝的課程;雖然是針對自己的專長設計課程,但需要思考的是「他們需要」我們帶什麼課程給他們,而不是「我們能」帶什麼課程給他們。
另外,因為我們的生活起居都和他們再一起,因此在平常的相處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感觸,也因此之後的分享多數都還是以平常相處的感觸為主,這篇算是開頭,把一些我認為該交代的、大家比較會有疑問的事說出來,比較正式的分享會在後面幾篇。
留言列表